English

连环画还能收回失地吗

2000-12-11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殷燕召 我有话说

当日见稀少的传统连环画成为收藏品,甚至被当作邮票、钱币、字画、珠宝古玩那样炒时,这种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艺术形式,又以其本身的艺术魅力和价值,引起大家的关注——

连环画是我国历史悠久的独特出版物,这种源于白描画本、绣像本传统的艺术形式,本世纪20年代初在上海兴起的时候,还主要是适应市井文化的一种通俗读物。解放后,因为连环画的特点与国家宣传政策、普及文化的需要相吻合,所以政府高度重视,国家投入的力度也比较大,率先发行了专门的出版物并成立了连环画编辑室。与此同时,由于画连环画的稿酬比较多,作品又有面世的保证,各类画家也都积极参与到连环画的创作中来。随着艺术注入的分量增加,一时间在国内外的各种绘画评奖活动中,连环画成了拿奖大户,各种连环画出版物发行量庞大,造就了连环画事业的辉煌。

但是,传统连环画也有它的先天不足:由于连环画原创很少,大多根据文学作品改编而成,因此它与文学作品是共生共荣的。再加上宣传教育的主导功能,原本以图衍意的通俗读物,在专业文学脚本编辑的精心加工下,其文字内涵超过了图画的趣味,成了广大人民群众重温古典名著、认识世界名著的一扇方便的窗子。而且,“图”的直观性很难再现与传达文字内涵的精微、多义和复杂。极而言之,连环画变成文学作品的插图普及本。

改革开放以后,大众文化出版事业日益繁荣,人们的文化素质提高了,娱乐消遣形式增多,大家可以从各种渠道了解形式各样的文学读物,因此,连环画失去了它的大部分成人读者。影视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主导地位,而内容曲折怪诞、人物造型夸张、视觉冲击力强的日本漫画,又旋风般地代替了孩子们手中的传统连环画。曾经风靡一时的连环画失宠,市场利润没了,书店不进货了,出版社不出版了,画家也不画了。

应该说,老幼皆宜的连环画从辉煌走入低谷,除去自身的原因外,也与近些年来出版社及从业者因为经济上的原因,放弃了对旧连环画的改造,而市场上又充斥着大量低成本的盗版漫画有关。但是,正像中国连环画研究协会副秘书长庞邦本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那样:中国的老百姓是浸透着千百年中国文化的国民,即使最通俗的艺术都包含着中国文化的底蕴,我们的成年读者本能地拒绝浅薄。因此,当日见稀少的传统连环画成为收藏品,甚至被当作邮票、钱币、字画、珠宝古玩那样炒时,这种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艺术形式,又以其本身的艺术魅力和价值,引起大家的关注,许多成年人重新拿起了连环画。记者在中国书店和近期北京的秋季书市上了解到,再版的老版连环画销路不错,尤其是一些传统题材的连环画更受欢迎。这些新近印刷的连环画并没有太大的收藏价值,但还是有许多成年读者带着“童年的美好记忆”,以怀旧的心理前来购买。而连环画里“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更吸引了许多美术工作者及美术爱好者,他们对老一辈艺术家在创作上的精益求精而着迷。正如中国连环画研究协会会长姜维朴先生向记者介绍的,家喻户晓的故事、高超的绘画技巧、雅俗共赏的形式,使具有民族性的连环画价值永恒。

与此同时,姜维朴先生也不无忧虑:尽管全国的几个大城市都有连环画的收藏市场,但每年除去几次书市和拍卖交易会,连环画还是在生存的边缘挣扎。虽然几家出版社再版了部分优秀连环画作品,但是再版不等于新生,连环画的创作与发展形势依然严峻。近几年来,连环画的问题也引起了业内人士和有关领导的重视,认为连环画一方面要吸收国外连环漫画的优点,强调绘画的主动作用,另一方面应融入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讲求精品意识。

已经失守近十年的连环画阵地,还能再夺回来吗?对这个问题,连环画家庞邦本先生倒是比较大度。虽然他认为连环画成为收藏品并不能体现出其真正的价值,但因为成为收藏品而引起大家关注的连环画,毕竟重新找回了一点市场。“我们的连环画基础很好,过去画得很多,现在再版一些精品,用艺术魅力维持住这一点市场,先要生存下来,再图发展。出版社从再版中尝到了甜头,慢慢就会促使其推出新品。”庞先生如是说。或许,收藏热真能给中国传统连环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一个新的春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